▶▷ 武汉宝贝计划助孕 > 哪里能代孕 >

“六度看安徽”之安徽高度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国大事多、喜事多:乘势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新时代已经铺陈开来,新征程的号角如此嘹亮。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安徽发展稳、成就大: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闯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路,铸就发展新篇章。
世界制造业大会,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一系列重磅喜讯,接踵而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
历添新岁月,春满好山河。
在辞旧迎新之际,人民网安徽频道深入践行“四力”,推出年终策划“六度看安徽”,分别以安徽速度、安徽亮度、安徽高度、安徽气度、安徽纬度、安徽温度为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形象塑造、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区位优势、民生福祉等多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安徽发展成就,谋划未来发展新思路。
01到今天,相距合肥500公里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已经在太空遨游了1200余天。
众所周知,量子卫星工程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科学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
座落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仅将“墨子号”送上了太空,也将安徽的科技创新助推到一个新高度。
提起安徽的科技创新,一定绕不过50年前的那个冬天。
1969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疏散到安徽安庆,短暂停留后,又辗转到合肥。
半个世纪以来,合肥与中国科大相拥相依、共进共赢。
前不久,合肥市长凌云撰文讲述了中国科大与合肥半个世纪的“倾城之恋”。
“合肥,把倾城之爱给了这所大学。
”凌云在文中说,当时,中国科大没有校舍,迁走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让科大师生顺利“安家落户”;寒冷的冬天,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合肥,中国科大却拥有了安徽省第一条“温暖专线”……对于合肥,中国科大像一粒科技创新的种子,扎根于此,生根发芽。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1997年,合肥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2004年,国务院批准合肥为全国首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7年,合肥继上海张江之后,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科大的支撑,凌云直言:中国科大,增添了合肥的创新气质,更在赋能合肥的创新力量。
对于安徽,亦是如此。
在中国科大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饱含深情地说,历届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看重科大、倚重科大,科大始终倾情安徽、奉献安徽,越来越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安徽因中国科大而更具魅力,安徽人民因中国科大而倍感自豪。
”02合肥西郊,董铺水库之滨。
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旧称董铺岛。
如今,它却有一个享誉全国的名字——科学岛。
▲安徽创新馆里的托卡马克装置模型。
常国水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于此,在这个面积仅为2.6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聚集着数十个研究中心、实验室,还拥有三个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和正在建设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不止于此。
科学岛上汇聚了上千名顶尖科技人才。
其中有6名两院院士,300多名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大咖云集,群贤毕至。
近些年,安徽成为创新人才的强磁场,吸引着更多的顶尖人才加入安徽的“创新战队”,成就人才高地。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中,安徽省新增7位院士。
目前,仅在省会合肥服务的院士就高达123人。
安徽敞开大门,以最大的真诚拥抱优秀人才。
安徽力图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打造开放式、国际化的管理机制,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03玻璃可以有多薄?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院长彭寿看来,没有最薄,只有不断地挑战。
▲0.12毫米玻璃。
蚌埠玻璃设计院供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彭寿和他的团队一头扎进玻璃的生产和技术研究中,这些年来,他们攻坚了数不清的技术难关:开发了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超薄浮法玻璃技术,取得了玻璃工厂烟气脱硫、余热发电、全氧燃烧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
彭寿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让中国玻璃走在世界前沿。
2014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生产出0.3mm的玻璃,2015年攻克了0.2mm,次年又将玻璃的厚度缩减0.05mm,仅为0.15mm。
2018年4月,历经多年的刻苦攻关,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成功研发生产出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
一块薄薄的玻璃彰显了安徽科技创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
11月底,一直潜心于玻璃研究的彭寿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968年,合肥生产出安徽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后来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安徽诞生,拉开了我国微型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序幕;1993年,中国第一台VCD在合肥面世,取名“万燕”。
2007年,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生产和研究的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成立,如今已牢牢坐上我国六轴机器人的头把交椅。
▲安徽埃夫特智能机器人手臂灵活运转,用毛笔书写汉字。
张俊摄从当年的诸多“中国第一”,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
“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在今年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自豪地向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已经实现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
▲江淮蔚来汽车的生产车间。
江淮汽车供图041999年12月,中国科大26岁的博士二年级生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同学创立科大讯飞公司,主攻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9年后,公司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创业首家上市公司。
如今,20年过去了,科大讯飞不仅在竞争中扭转了中文语音市场被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占据了80%以上的主流市场,而且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语音公司。
如今,依托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安徽省正在全力打造“中国声谷”,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声谷”打造成全国智能语音领域产业发展高地,一个千亿产值的园区正在安徽加速崛起。
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关键在于成果的转化。
近些年来,安徽不仅创新成果涌现,创新型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2018年,安徽创新能力已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生产总值也随着创新驱动的发展,跃上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万亿元台阶。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403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6%。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也是安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李锦斌说,安徽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无疑,在全国版图上,安徽正隆起为一块创新的高地。

参考资料
14年品牌沉淀 aa68国际助孕中心·因孕而生
助孕中心资讯热点
供卵试管婴儿医院新闻热点